您现在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 社会民生 > 白鹤文苑
白鹤文苑
稻浪千重,精神永续
时间:2025年08月15日 08:46  来源:北大荒集团洪河农场有限公司 作者:李艳龙 点击量:

清晨五点,建三江的晨雾还未散尽,我的父亲已经踩着露水走向稻田。他的胶靴在田埂上留下清晰的印记,像是一行写给大地的诗。这是父亲在北大荒耕耘的第十个年头,也是我回到建三江洪河农场工作的第五个春天。站在田边,望着父亲渐渐融入晨雾的背影,我突然明白,北大荒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这些深深浅浅的脚印,是一代代人在这片黑土地上书写的生命诗行。

记得小时候,父亲总爱在晚饭后给我讲"早起三点半,归来星满天"的垦荒故事。我是在建三江洪河农场长大的,大学毕业后,我放弃了南方企业的高薪邀请,执意回到我的家乡建三江洪河农场。我忽然理解了父亲常说的"扎根"二字的重量。建三江人把生命化作稻穗上的露珠,在看似平凡的坚守中创造奇迹。也理解了垦荒人常说的献了青春先终身,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深刻含义。

第一代:荒原上的拓荒者

1980年,第一批垦荒队员趟过没膝的沼泽,蚊虫像黑云般笼罩着他们。老垦荒队员邵爷爷告诉我:“他们用桦木杆搭起马架子,夜里能听见野狼的嚎叫。那时的建三江,还是一片沼泽密布的荒原。他们当年用铁锹挖排水沟,手掌磨得血肉模糊,就把衣服撕成布条缠住手继续干。冬天寒风刺骨,夏天蚊虫成团。可他们硬是用铁锹、镐头,一锹一锹地挖出了排水沟,一寸一寸地开垦出良田。这些故事在我心里种下了一粒种子,让我懂得洪河农场的每一寸沃土,都是用青春与汗水浇灌的。

“那时候,哪有什么机械?全靠人力!”邵爷爷总爱指着家里那张泛黄的老照片说。照片里,一群年轻人站在泥泞的土地上,肩上扛着铁锹,脸上却带着笑。那笑容里,是“向荒原要粮”的坚定信念。  

第二代:科技兴农的探索者

到了父亲这一代,洪河农场已经变了模样。拖拉机代替了牛马,化肥和良种让产量翻了几番。父亲是农场第一批农业技术员,他总说:“光靠苦干不行,还得靠科学。”  

记得1998年大涝,稻田被淹,父亲和工友们日夜守在田里,用抽水机排水,用薄膜保温。那一年,许多地方绝收,但父亲的田却保住了产量。他说:“北大荒精神,不仅是吃苦,更是创新。”  

第三代:智慧农业的接力者  

如今,建三江的田野上,无人驾驶的插秧机精准播种,无人机在空中喷洒农药,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土壤情。我大学毕业后回到农场。起初,父亲不理解:“种地还用电脑?”直到现在,当机器人在地里插秧时,他才感叹:“这真是我们当年想都不敢想的事!”  

但我知道,无论技术如何进步,北大荒精神的根没变。就像父亲仍然坚持每天下田查看稻苗,就像爷爷至今保留着那把开荒用过的铁锹。我们这一代,站在前人的肩膀上,用科技让土地更高效,但那份“艰苦奋斗、勇于开拓”的精神,始终流淌在血液里。  

稻浪千重,精神永续

傍晚,我带着女儿走在田埂上,她指着天边的晚霞说:“妈妈,稻子是不是在和我们说话?”我笑了,是啊,这片土地一直在诉说——诉说着邵爷爷那一代人的坚韧,父亲那一代人的拼搏,和我们这一代人的创新。  

建三江的故事,是三代人的接力,在这片由苦难与辉煌共同浇灌的土地上,每个建三江人都是北大荒精神的续写者。我们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,但就像稻田里连绵的波浪,看似平凡却生生不息。当秋风吹过建三江,那沉甸甸的稻穗低头的姿态,恰似一代代垦荒者对土地的深情鞠躬。而我们的孩子,终将在稻花香里读懂,什么叫做"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"的尊严与担当。